“分享才是好孩子”是現在家長普遍認同的,但是,兒科心理專家有了不同的聲音,不能一味地讓孩子拿出自己的東西去分享,至少在6歲之前,孩子可以表現的“自私”一點,媽媽不能強制孩子去分享,因為那樣做很容易讓孩子沒有“自我”意識,只會分享不會告訴別人“我想要什么”。只會幫助別人的人情商不算高,那些不僅會幫助別人還會向別人尋求幫助的人,才真的是高情商。事實證明這種人才更受歡迎。
心理學家Robert Kegan 認為,小朋友6歲之前并無“他我”概念,這個時間段的小朋友常常是以一種“我最大”的形態呈現在人們面前,他們總是先滿足自己的愿望,不會考慮別人,例如看見想吃的東西就要吃,看見想要玩的玩具就要玩,而不會管這個東西是不是自己的。
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,如果媽媽稍加管理,孩子的這種“自私”表現會稍微收斂,但是如果家長管制過度,孩子就會迷失自我,條件反射般地分享,不管自己有多喜歡的玩具都會去分享給別的小朋友,因為如果不這樣做,會受到媽媽的責怪。
這就是 一種不好的發展態勢,孩子在過于主動分享中沒有了自我,沒有“自我”的孩子,在成長過程中不會是那個最出色的,長大成人后也不會是那個最成功的,往往他們的成績只是平平而已。
所以,寶寶6歲以前,適當分享是可取的,但是當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最喜歡的玩具的時候,父母也不要強加管制。
不強迫,但是不意味著“不鼓勵”
人類具有社會屬性,是一種高級的群居生物。人只要活著就避不開“交際”,所以“獨霸”絕對行不通,在成長過程中會分享很重要。兒童心理學家Albert Ellis說,同伴關系以其獨特的方式,對兒童身心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當一個孩子過于“以自己為中心”,父母要引起足夠重視,引導教育孩子走出“自我中心”,至少要讓孩子了解到人際關系的美妙。
當孩子出現“不愿意分享”的時候,媽媽可以換一種方法跟孩子溝通,讓孩子保持自己的觀點
本文標題:這種“自私”的孩子,長大反而最有出息
地址:http://www.cqmaidi.cn/yinger/lvts/1018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