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家的寶寶與媽媽關系非常好,按照朋友的話說寶寶很粘人。平時朋友外出,寶寶都會粘著媽媽,希望和媽媽一起出行。一般時候如果不是很重要的狀況時,朋友也樂于把孩子帶在身邊,朋友認為親子間的相處很重要。不過,近來朋友重回職場,與寶寶間的相處時間有所減少,這讓原本粘人的寶寶一時難以適應,經常會哭鬧一番才肯讓她順利出門上班,朋友對此也表現得比較擔憂。害怕自己與孩子的短暫分離影響到孩子與自己間的關系

可以看出,寶寶對媽媽的依賴感很強,當環境發生改變,不得以與父母分離時,孩子內心會有一定的焦慮感。但是這并非說孩子因此就會對父母表現的冷漠。不過對于朋友來說,眼下所面對的問題仍然需要重視,如果父母長期忽略寶寶的需求,對寶寶的性格也會有所影響。
一、影響孩子性格的都有哪些因素?
1.孩子先天的性格特質
寶寶的性格形成先天因素有一定的關系,比如說有的寶寶很喜歡安靜,傾向于獨處,有的寶寶喜歡熱鬧,愿意在人多的地方玩耍等等,不同寶寶有著不同的先天性格特質。不過,除此之外,一些外部環境同樣會對此產生一定的影響。

2.孩子的成長環境
當孩子的成長環境比較輕松自由的時候,孩子的性格會更加傾向于自信、積極,而當孩子的成長環境處于比較緊張、壓抑的氛圍時,孩子的性格就會受到影響更加傾向于怯懦的表達。而孩子的成長環鏡與父母間的關系、父母所堅持的教育理念很有關系。
3.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
當親子相處互動的時間不充足的時候,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被關注,在內心深處這種尋求關注的感覺非常明顯,這有關孩子內心秩序的建立。孩子會覺得,為什么爸爸媽媽不怎么關注我了?是不是不愛我了呢?。

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,家長的回應與評價對孩子來說非常的重要。顯然在孩子小的時候,對父母非常依賴,這也是建立內心安全感的過程,但是當父母沒有給予及時、恰當的回應時,很容易使得親子關系受到破壞,產生隔閡。
二、家長這3種行為,無異于“疏離”孩子
1.不分場合的批評教育
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自尊心不重要,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常常會不注重場合和方式的對孩子進行批評。父母認為批評必須及時才能讓孩子印象深刻,而對于孩子來說,這卻是對自尊心的傷害,父母的這種舉動將孩子推得越來越遠。

2.總是否定孩子
當孩子取得成績時,父母總是很吝嗇表揚的語言,反而還要從中挑毛病。父母希望自己的這種表達能夠讓孩子戒驕戒躁。但是這種方式常常會造成孩子的誤解,孩子會覺得,自己不管做得怎么樣,爸爸媽媽都不會滿意,于是產生消極的心理,不僅失去了學習的動力,也跟家長產生了隔閡。
3.面對孩子的情感訴求時,沒有及時的回應
當孩子有一定的情感訴求時,父母對此疏于了解,沒有及時發現并且給予回應,或者是父母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訴求,但是不愿意給予回應并且沒有做出相應的解釋。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懷疑和不信任感,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。
事實上,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,對父母的依賴會慢慢的減少,孩子粘人的表現也會有所改善。但是這個過程中,家長仍然要保持愛的輸出,否則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,沒有安全感,性格也逐漸變冷漠。

三、孩子越來越不愛粘人,甚至變冷漠,家長應該怎么辦?
1.嘗試著與孩子保持有效的交流方式
父母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環境,當面對孩子不愿意配合的狀況時,家長應該保持一定的耐心,引導孩子參與到交流的環境中。當孩子的內心逐漸打開時,父母的干預才能夠起到效果。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,更加能夠得到孩子的回應。
2.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
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不僅與時間有關,與陪伴的質量也大有關系。當父母做到高效的陪伴后,孩子面對與父母的短暫分離時才會表現的沒有那么抗拒、抵觸。與孩子間有互動的相處狀態才能稱得上是高質量的陪伴。

3.對孩子做出正面的評價
孩子的冷漠很多時候與家長的不恰當評價有關,使得孩子對父母的教育引導存在一定的偏見,不愿意配合父母。父母對孩子給予恰當鼓勵和相對積極正面的評價時,孩子的狀態會更加自信起來。從父母的正面評價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前行力量。
在育兒過程中,孩子的成長遠遠比父母想象的速度還要快,可能父母一時的疏忽就錯過適合的干預時機。而當父母與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溝通時,家長更加能夠及時的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,及時的給予回應或者滿足,使得孩子與父母間的信任感得以建立,這也有助于家庭教育的順利實施。面對孩子的冷漠,指責孩子是最錯誤的做法,反思自身的教育行為,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才是最佳的切入點。
本文標題:孩子兒時很粘人,為什么長大了卻很冷漠?
地址:http://www.cqmaidi.cn/yinger/huli/101870.html